話劇《伯牙摔琴》不靠譜點評
來源: | 瀏覽:1733 次 | 日期:2014-03-10
7月9日晚,有幸觀看在光華劇院上演的話劇《伯牙摔琴》。這部話劇的腳本原型為明代文學家、戲劇家馮夢龍的白話短篇《俞伯牙摔琴謝知音》,收錄于《警世通言》。編劇在劇本創(chuàng)作中脫離原作,沒有把過多筆墨放在俞伯牙和知音鐘子期之間的故事,而是著重于伯牙為何摔琴的來龍去脈。整部話劇結合“伯牙學琴”的故事,添加了伯牙其妻、其子、其仆等人物,創(chuàng)作出一系列故事,試圖去豐滿“伯牙摔琴”的原因。但劇情略顯冗長,戲劇沖突的節(jié)點安排不是很恰當,使得情緒高潮還沒有達到峰值,就開始衰退,導致整部作品有些一直處于溫水煮青蛙的狀態(tài)。也許是出于一個歷史類話劇的考量,編劇使用了大量華美辭藻,但在我的淺薄理解下,這些工整的對白猶如高考范文里的排比句,很學院腔,匠氣十足,甚至可以說有點蒼白。而且劇中有一個人物稱號值得商榷——宋國的虎威將軍!盎⑼䦟④姟笔侨龂鴷r期雜號將軍的一種,品級不詳,而話劇的歷史背景是春秋末期戰(zhàn)國初期,前后年代有些混亂,不知是有意,還是疏忽。編劇曾寫下本劇的創(chuàng)作靈感:“高山流水指弦間,有誰與共聽潺潺?道一個‘知’字系兩端,最傷心,絲絕人散。春秋明月照古今。提筆又重敘,陳鉤悲曲,復歌長嘆!毕M砸粋現代角度去解讀古代經典,將角色們置于國與家、忠與孝、情與義、心與身的兩難之中苦苦掙扎,借烘托伯牙對藝術的追求,從而反映藝術家們對高境界的執(zhí)著和內心深處的訴求。因而在伯牙紀念子期,絕弦摔琴的結尾處,賦予伯牙一句“靈犀知我心”,想要給出一個圓滿,但在筆者看來,略有狗尾續(xù)貂之嫌。其實可以設立一個開放式的結局,讓觀眾去選擇,效果或許會更好一些。本部話劇的演員來自天津音樂學院的青年話劇團,有些人的演技確實略顯稚嫩,尤以“無憂夫人”為代表。既然已是身患重病,念白時就不要氣力十足,使勁咬字。古代劇應配古典舞,舞蹈設計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。但“形神兼?zhèn)洌硇牟⒂,內外統一”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。而 “伯牙學琴”這一段的群舞著實有點弱,形神勁律略差,或許這樣的要求對于非舞蹈專業(yè)科班出身的演員有些難,但精益求精會使作品的直觀性更美。整場演出記憶深刻之處,是晉國太宰拷問魯國三個志士之時,舞蹈巧妙,動作詼諧,令人會心一笑。舞臺場景也不繁復,道具簡單,山水寫意,營造出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悠遠古樸,中規(guī)中矩。最終以一句不靠譜點評作為結尾:對于一個長期以現代作品為主的編劇兼導演,這部《伯牙摔琴》可以算作一個自我突破,但不能算作一個完美的收官之作。